讲感人故事,展职工风采
2024年,发展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全体干部员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们面对挑战,迎难而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急难险重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他们凝结成一股绳,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在一项项创新工作中开拓突破。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队伍,发展院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故事一
一个人的咳嗽多严重,才能先后咳断5根肋骨?一个人的精神有多强大,才能忍着肋骨断裂的疼痛坚持工作,坚持出差,坚持加班?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发展院副总经理高长征的。
2024年6月,在经历了连续十几天、辗转4个地区的出差之后,在乌鲁木齐工作现场,高长征突发高烧。紧张而重要的任务让他没有多想,只当作一次普通感冒,边吃药边继续工作。随着退烧,咳嗽接踵而来,他就再吃上咳嗽药,出差去广州、珠海。马不停蹄的奔波让他的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疾病非但没有恢复,咳嗽反而一天天加重了,7月初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胸片显示他的两根肋骨已经出现断裂的痕迹,同时,他被诊断为长期咳嗽引发的哮喘。
哮喘的咳嗽深入而绵长,每次咳嗽一发作,他疼的全身缩成一团,浑身发抖,但是疼痛过去,他立刻又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很多同事都不知道他病得这么严重。绿色能源国际组织,新疆区域新能源规划等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需要他牵头完成,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从6月到10月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咳断了5根肋骨,却没有休过一天假。X光片上显示出来的那一条条裂痕是他奋斗的印记,是他担当拼搏精神的有力见证!
故事二
在能源变革的风云之下,发展院开启了电力市场业务的新篇章。第二个,我们听听一艘刚刚启航的小船在广阔的电力市场海洋中破浪前行的故事。
肩负着电力市场行业标准、基本规则等国家级重大任务的使命,电力市场业务被寄予厚望。接到任务后,韩超主任挑选精兵强将,迅速成立市场电价组,团队精心梳理关键指标,完成首份《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调研报告》,有效支撑了后续业务的开展。
第一个项目是甘肃现货市场评估。初期人员短缺、任务繁重,七八月份蒙西、国调、甘肃等项目并行,如泰山压顶。评估数据复杂,政策多变,历史数据棘手。面对技术难题,工作组成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积极向其他省份取经,精心构建评估体系。国调省间现货评估时,他们创新提出现货出清系统的三层评估法,从简单算例到历史数据回溯,精准验证模型,准确专业地给出了评估意见。
具有相关经验的杨萌加入,更是给这个团队充实了重要力量。入职不到一个月,他就配合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完成了首次全国电力现货市场调研。面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和信息,梳理出10个指标,对各省市电力现货市场情况进行精准刻画。几个月来,他常常开启“跳棋式出差”,周旋于多个同时开展的项目。
经过了数月的拼搏,甘肃、省间电力现货市场相继转正,获得了各方面高度的认可,与政府主管部门、市场运营机构、市场经营主体等各方建立起深厚信任。
故事三
在雪域高原追光是什么体验?作为发改委“短名单”上的咨询评估“国家队”,技术咨询部完成了青藏铁路电气化外电配套工程核准评估工作。第三个现场工作的故事一点也不浪漫,反而充满艰辛。
2024年底,在部门人员紧张、年底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技术咨询部受命开展青藏铁路电气化外电配套工程核准评估工作。由于项目规模大,涉及西藏公司两个建管单位、12家设计单位,同时雪域高原外部环境复杂,建设难度大,技术咨询部派出精锐力量深入雪域高原现场踏勘并召开集中评审会。
飞机一降落西藏机场,苗梅、常伯涛、曹欣、王卉、邬敏等几名工作组成员立刻投入到工作中。然而,满大街的制氧销售门店似乎在告诉他们此行并不简单。凛冽的寒风和稀薄的空气是他们无法规避的现实,很快,大家身体先后出现不适,头痛欲裂、咬着牙小心翼翼完成白天的踏勘任务后,集体吸氧是每天必须的操作。项目起始点距离拉萨还有接近600公里,天不亮就出发,一天天马不停蹄,往往深夜还在项目现场工作,汽车大灯照亮了他们拼搏的身影。
现场踏勘工作为后续核准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们用微薄的光为西藏地区的建设尽心尽力,在雪域高原展现着发展院昂扬的精神风貌!
故事四
同样在高原奋战的还有电网造价部重大课题研究团队。下面请听故事四。
2024年,电网造价部先后承接了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两项与青海-西藏有关的年度重大课题。为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调研数据, 7月12日电网造价部重大课题研究团队一行8人,踏上了西藏拉萨和青海格尔木两个换流站的调研征程。
盛夏的七月,青藏高原满眼苍翠,但是极度缺氧、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特点考验着每一位到访者。虽然出发前做了详尽的工作规划和安全培训,海拔四千多米的气候条件还是给研究团队一个下马威。高原反应如约而至,每个人的呼吸都变得沉重、头痛欲裂,血氧饱和度一度接近80%。其中,小伙子李明华的情况尤为严重,他一踏足高原便就发起了高烧、脸色煞白,不得已即刻前往就近医院,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力劝其中断工作立刻返程,但作为环水保课题负责人的李明华忧心调研任务,经过治疗症状略有缓解后,便返回工作岗位。作为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同志,乔淑芳心思细腻,她每天随身携带氧气瓶和退烧药,在车上边吸氧边协调手头急迫的工作事项。
扎实深入地调研,为两项重大课题如期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受到了业主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将持续为发展院电力咨询事业注入澎湃动力!
故事五
在“双碳”战略以及绿色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背景下,电源造价部的转型相较其他部门更为迫切。在巨大的市场压力面前,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听故事五——
随着煤电投资下降,电源造价部经营状况不佳。部门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部门主任李伟亮。他一次次彻夜难眠,一次次思索尝试。“要干别人干不了的业务!”结算争议专项咨询业务成为电源造价部的一个突破点。这类咨询难度大,对工作人员水平要求高,别的咨询单位不愿意干,或者干不好,但是发展院电源造价部不怕。
华电、华能、大唐、国能、中能建、中电建等单位慕名前来,委托处理原咨询单位未能解决的电力工程项目造价争议、索赔问题,项目类型涉及国内外的煤电、燃机,咨询问题涵盖海外税收、国际物流、战乱索赔、疫情索赔、合同争议等各个方面,每个项目的争议金额都达上亿元。李伟亮带领团队积极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集中协调会议,凭借多年的施工建设阅历和丰富的造价咨询经验,舌战群儒、以理服人,最终促成争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因问题复杂、涉事单位众多,协调会往往开到半夜还在激烈讨论,海外项目还要克服时差困扰,但是他们毫不退缩,群策群力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难啃的硬骨头。国能上海庙项目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争议问题谈判长达5年也未能解决,电源造价部受托组织了现场协调会,一次性解决了上海庙一期、二期项目4个标段所有争议问题。如今,此类结算争议专项咨询业务成为了电源造价部转型发展的支撑点之一,获得了委托单位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
故事六
2024年,内蒙古能源集团新能源项目出现爆发式增长,于是,发展院派出了更多的同志长期驻守现场,张慧涛和他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故事六中是关于常驻项目现场团队的故事。
面对涌现的新能源咨询需求,项目管理部张慧涛临危受命接受了紧急任务,在承担内蒙古能源集团咨询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新承担了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总承包项目管理咨询任务。他迅速组建了刘勇等人组成的新能源咨询团队。由于项目量多事杂,团队提纲挈领地率先编制了咨询工作手册,为项目管理提供系统的操作指南。为满足不同项目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大胆创新咨询方式,从传统的顾问型指导,转变为全过程跟进、全方位主动的深度项目咨询服务。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技术难题、恶劣天气、设备供应延迟等问题接踵而至。但咨询团队没人退缩,项目负责人刘勇总是鼓励大家“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他们白天奔波在施工现场,协调各方资源;夜晚加班加点,探究解决方案,探索出一套针对总承包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咨询方法。期间,他们累计编写各类成果文件21册、2465页,约67万字;提出管理事项累计2608项,其中管理亮点218项,提出典型问题1335个,合理化建议1055个。
经过团队的顽强拼搏,内蒙院多个新能源项目在2024年按期并网发电,实现多个“首次”: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10兆瓦陆上风电,首次用机器人安装光伏板,建成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图形电站,等等。
故事七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一场关于风电项目合同履行与投产情况的争议,如同冬日里的寒风,给陕西电力物资公司与上海泰胜风能装备公司的合作带来一丝阴霾。司法鉴定与调解中心的出现,为这场争议带来了曙光。这就是故事七。
司法鉴定中心承接的首个电力设备采购合同损失鉴定,其复杂性和技术难度超乎想象,它不仅需要将风机塔筒的生产工艺流程与成本核算紧密结合,还需深入现场,对相关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及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入微的核查。这无疑是对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巨大考验。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司法鉴定中心温春海、张倩等一行5人踏上了前往包头的征程。在那里,神木五个项目生产塔筒的堆存情况等待着他们的勘查,法兰、钢板及其他部件的剩余和存放情况等许多细节都关乎鉴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严肃认真地收集现场资料,核对尺寸型号,两天半的时间里,他们踏勘了31个堆存地点,往返41.3公里,拍摄照片近900张。在堆放的法兰和钢板上攀爬,他们力求精准测量每一个尺寸,确保核对没有误差。当时现场气温低至零下,为了记录数据,他们的手都冻僵了。风机塔筒面积达53亩,他们尽量丈量其堆存面积,画出示意图;堆场条件复杂,大家登高爬低,每个人满脸、满身都是灰尘。
正是这份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力量,使得该鉴定项目高效提前完成。更是为后期争议双方能够友好协商解决索赔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故事八
近年来,储能电站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巨大的储能项目咨询市场。八是关于储能项目评审团队的故事。
在发展院向高端业务转型的过程中,杭州业务办公室敏锐地捕捉到储能咨询需求的市场趋势,组建了以陈建飞主任为带头人的储能项目评审团队。这是发展院从未涉及的领域,他们宛如在茫茫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先驱者,毫不犹豫地一头扎了进去。面对复杂多变的储能技术和市场需求,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钻研现行技术规程规范及最新的技术动态和政策导向,确保团队始终站在行业前沿。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们化身勤奋的行者,穿梭在南都电源、超威电源、镇江储能电站等各电池企业和各大储能电站现场,只为掌握最真实、最前沿的储能技术动态,编写完成《化学储能电站及应用情况调研报告》,为后续评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精准把握评审技术要点,他们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确保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推敲,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每一个储能项目提供精准、全面的评审服务,为政府纳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和信任。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辛:冯仁祥因疲劳过度“眼底出血”,张弘高烧不退依旧坚持主持评审会……他们完成了60多个储能电站评审,并系统地梳理总结经验,编写《电化学储能项目可研评审细则》与《储能可研典型方案汇编》,为行业发展披荆斩棘,贡献智慧!
发展院的2024年是汗水与梦想的交响,是从挑战到胜利的跨越,书写着奋斗与坚持的篇章,记录着砥砺前行的足迹。还有更多的故事我们无法一一讲述,但是在发展院的转型发展历程中都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要向勤恳工作、勇于奉献的同事们学习,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发展院更加美好的未来!